瞭望·第一学习丨习近平总书记这样谈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
◇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正是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汲取其精神养分发展出来的。
◇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深刻认识我国现代化建设基本国情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对世界的独创性贡献。
◇人口规模巨大的中国式现代化带来的,将是和平发展的现代化、互利合作的现代化、共同繁荣的现代化。
◇建设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必须充分认识到14亿多人口的大国实现现代化不能寄托于别人的恩赐,始终从国情出发,保持自信自立,实干苦干、久久为功。
游客在上海外滩欣赏浦东陆家嘴景色(资料照片)。陈飞摄/本刊
人口规模巨大,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色之一,是从人口体量规模上认识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维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我国十四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发展途径和推进方式也必然具有自己的特点。
人口问题,是决定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选择的首要问题。超大规模的人口,能够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和超大规模的消费市场,也可能给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压力、向生活质量提出多样要求、对社会保障形成严峻挑战。
如期实现14亿多人口整体迈入现代化社会,必须深刻领悟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的历史渊源和理论特征,准确把握其核心要义和实践要求,以高度的道路自信和战略定力走好独具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
从“两个结合”中汲取养分
14亿多人口的大国实现现代化,在人类历史上没有先例可循,中国注定要走一条属于自己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这一独创性理论立足我国国情和历史传统,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价值导向,又汲取中国历代民本思想精华,也是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经验的科学总结。
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对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价值坚守。马克思主义是以工人阶级为代表的最广大劳动人民的科学理论,代表着绝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人是全部社会生产活动的主体。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始终坚持“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团结凝聚最广大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保障和发展绝大多数人的需求和利益,始终坚守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基本原则。
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对中国历代民本思想的创造性转化。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为中华儿女繁衍生息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历代统治者出于富国强兵的目的,纷纷推出鼓励生育的人口政策,践行养民惠民理念。
先贤们指出,“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立王以为民也”“能养天之所生,而勿撄之,谓之天子”,主张国家经济行为的目的首先是让百姓过上富足生活,即“是故为国者,莫急于养民”“建官立国,所以养人也”。先贤们主张,惠民养民就要在物质和精神上让百姓感到富足,要求统治者“裕民生、薄赋税、止战争、正经界”,对老百姓要“富之、教之”,使其“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这些经世济民的思想直接影响了历代王朝的治国方略和施政导向,以减免赋役、兴修水利、打击豪强、抑制兼并为目标,使得我国人口在西汉时期达到约0.6亿人,北宋时超过1.2亿人,清朝时更是超过4亿人,造就了多个“海内殷富、家给人足”“百姓充实、府藏衍溢”的盛世。
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基于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经验的总结。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一百多年来,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接续奋斗,历史性地改变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命运。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亿万人民团结奋斗,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特别是解决了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
在长期探索和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党逐步找到了在人口多、底子薄、发展很不平衡的国情下实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正确道路,为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理论特征突出 科学内涵丰富
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面临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人口规模巨大,是制定和落实各项决策的基本出发点。走好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道路,必须从价值立场、科学依据、路径选择、战略安排、世界意义等多个维度理解其理论特征,领会其科学内涵。
——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具有人民性。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人民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为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目的。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始终同人民在一起,为人民利益而奋斗,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同其他政党的根本区别。
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以实现人民解放和人民幸福为目标,对资本主义社会“物统治人”的现代化理论的扬弃,人民至上是其根本价值取向。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绝不是少数人占有生产资料、部分人垄断社会财富的现代化,而是全体人民共建共享的现代化。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坚持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一个人都不能少,让更多人拥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努力形成人人参与的发展环境。我们党把解决好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当成现代化事业的重中之重,算好民生账、长远账,努力满足各地区、各行业、各群体之间差异化的利益诉求。
——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具有独创性。在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的国情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人类社会现代化发展史上的新课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口规模不同,现代化的任务就不同,其艰巨性、复杂性就不同,发展途径和推进方式也必然具有自己的特点。
纵观世界现代化历程,成功进入现代化的国家无一不是找到了符合自己实际的发展道路,各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问题也都必须从本国的基本国情出发、由各国人民自己来回答。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正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深刻认识我国现代化建设基本国情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对世界的独创性贡献。
世界历史上没有人口规模如此之大的国家一起迈入现代化的先例。因此,我们既不能照搬书本,也不能照搬外国。面对14亿多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从基本国情出发,在实践中成功开辟了区别于西方以资本为中心、两极分化、充满血腥掠夺的新的现代化道路。
——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具有艰巨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在,全球进入现代化的国家也就20多个,总人口10亿左右。中国14亿多人口整体迈入现代化,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将极大地改变现代化的世界版图。
人口众多,意味着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大、对公共服务的需求多,这也就使得即便我国地大物博,但人均耕地面积、水资源占有量仅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3和1/4,石油、天然气等重要资源的人均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光是解决14亿多人的吃饭问题,就是一个不小的挑战,还有就业、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养老、托幼等问题,哪一项解决起来都不容易,哪一项涉及的人群都是庞大数字。
我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经济总量大、位居世界第二,但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经济和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等方面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仍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这就使得我们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首先要考虑人口基数,考虑我国城乡区域发展水平差异大等实际,把问题和困难考虑得更充分一些,把对策和措施谋划得更周全一些。
——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具有长期性。在相当长时期内,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提高14亿多人的生活水平和质量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要道路正确,整体的财富水平和幸福指数可以迅速上升,但每个个体的财富水平和幸福指数的提高就不那么容易了”。
14亿多人口的现代化,不同于几十万人、几百万人、几千万人的现代化,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当前,我国人口发展正处于变动期,人口结构、比例深刻调整,尤其是少子化、老龄化、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等趋势性特征日益明显。基本国情呈现出的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要求我们必须处理好人口规模与结构、人民生活现状与美好生活向往的关系,从更加长远的角度考虑人口与资源环境、公共服务的关系,既要目标坚定、也要灵活施策,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对人口数量、结构和生活需求变化的适应性。
——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具有溢出性。中国实现现代化,意味着比现在所有发达国家人口总和还要多的中国人民将进入现代化行列,这本身就是对世界的重大贡献,也将极大推进世界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追求的不是中国独善其身的现代化,而是期待同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内的各国一道,共同实现现代化。”
纵观全球,一些发展中国家同样面临着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且人民强烈要求实现现代化的境况。中国式现代化将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独立自主迈向现代化树立典范,必然会为一些发展中国家所借鉴。
与此同时,实现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也将为世界提供前所未有的中国市场和中国需求,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将从中觅得新的发展机遇。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带来的,将是和平发展的现代化、互利合作的现代化、共同繁荣的现代化。
四项实践要求
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必须立足基本国情,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至上、坚持改革创新、坚持自信自立,在实践中持续推进、不断完善。
坚持党的领导,凝聚各方力量。14亿多人口共同参与的现代化,要求“六合同风、九州共贯”,必须紧紧抓住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和最大优势,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应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党和国家事业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使党始终成为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最可靠的主心骨;坚持党的群众观点、践行群众路线,尊重人民创造精神,汇聚全体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有效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和谐,促进海内外中华儿女团结奋斗,凝聚起全面建设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国家的磅礴伟力。
坚持人民至上,创造美好生活。建设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必须紧紧围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个奋斗目标,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中国经济社会的更好发展,归根结底需激发14亿多人民的力量,尊重人民主体性地位,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确保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以主人翁精神满怀热忱地投入到现代化建设中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畅通社会流动通道,充分打开“人的全面发展”空间,把巨量的“人口规模”转化为现代化所需的“人才优势”。适应人民需求变化,加快补齐民生事业短板弱项,提高公共服务的均衡性和可及性。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切实保障劳动者待遇和权益,不断壮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
坚持问题导向,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建设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必须紧紧聚焦新的人口环境和条件这个关键变量,完善人口发展战略,提高人口整体素质,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
应全面认识、正确看待我国人口发展新形势,深入研判人口变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复杂影响,更好统筹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关系,维护人口安全。建立健全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人口服务体系,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全面提高人口健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推动人口数量红利向人口质量红利转变,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持续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强职业培训,增加全社会劳动力有效供给,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人力资源供给与产业发展相适应,提高人力资源利用效率。
坚持自信自立,发扬实干精神。建设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必须充分认识到14亿多人口的大国实现现代化不能寄托于别人的恩赐,始终从国情出发,保持自信自立,实干苦干、久久为功。
应保持战略定力,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科学谋划,正确处理好当前和长远的关系,既立足当下,一步一个脚印解决具体问题,积小胜为大胜;又放眼长远,克服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思想。保持历史耐心,多办打基础、利长远的事,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坚定斗争意志,增强斗争本领、掌握斗争主动权,通过顽强斗争不断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
公司动态
- 农发资产公司举办基层党组织书记、 党务骨... | 2025-09-19
- 湖南农发资产公司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 | 2025-08-25
- 湖南农发资产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开展2025年人... | 2025-08-07